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上海
上海部分高架與地面路段"逢節必堵",自存倉專家熱議—— 用什麼拯救"節假日擁堵"?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上海部分高架與地面路段"逢節必堵"已成為定律,即便交管部門事先屢發預警,建議市民錯峰出行,但真到了節前最後一個工作日或是假期首日,道路"腸梗阻"還是少不了。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定律?交通專家表示,節假日期間的擁堵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通過加大運力投放等技術手段來緩解,但從根本上講,要持續改善城市的交通整體狀況,還需一方面堅持"公交優先",同時推動上海城市結構的"多中心化發展"。擁堵是多方面的系統問題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告訴記者,擁堵現象具體成因各不相同,"它不僅是交通問題,還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政策等方面的系統問題"。譬如,節假日期間的擁堵和工作日早晚高峰的擁堵便不是一回事。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戎說,節假日期間湧現的大型潮汐客流主要是外地來滬旅遊客流與市民走親訪友及休閒購物客流疊加的結果,而平時早晚高峰時段的擁擠則由上下學、上下班等通勤活動造成的,考慮到投資及運營成本,軌交等路網的規劃和建設不可能以節假日極端客流數據為依據,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優化與完善要為全局的長遠發展考慮。同時,上海政法學院城市社會發展研究專家章友德教授指出,由於對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系統考慮,滬上的行政區、商業區、工業區高度集中,生活區與中心區的剝離使得市民出行不得不依賴交通工具。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市註冊小客車保有量已達177.8萬輛,而長期在滬行駛、懸掛外省市號牌的機動車還有約50萬輛,給城市通行帶來了巨大壓力。此外,交通流量在道路空間分佈上的不均衡也是導致擁擠的一大原因。據有關方面對上海市道路網運行現狀做出的分析,占中心區道路長度22%的主幹路網承擔了該區域總流量的69%,而占中心區道路長度64%以上的支小道路承擔的交通流量不到25%。節假日公交車馳援軌交面對節假日不斷增長的井噴式客流,陳小鴻表示不必過分擔憂,但應提前做好預案。"'黃金周'這樣的特殊時段在365天中的占比有限,出現擁擠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不過,mini storage對節假日期間可能出現的各類突發性交通狀況,運營方需要制定出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對於如何解決"節假日擁堵",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張戎建議軌道交通運營方應根據節假日客流波動規律,提前做好客流預測,並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運營計劃,採取延長地鐵運營時間、增加高峰時段發車密度等措施,充分"挖潛"。"同時,地面公交系統也可以在節假日期間發揮更大的作用。"張戎指出,節假日期間,地面公交汽電車運力的調配難度比地鐵小很多,只要經過事先充分的調研、部署,地面公交企業可以通過增派地面公交汽電車的方式來減少軌交的壓力。"此外,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服務、引導市民錯峰、避峰出行也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擁擠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章友德補充道。熱門軌交線路增修平行線與"如何治理節假日擁堵"相比,另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日常擁堵"。幾位專家對此答案一致——公交優先。據報道,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的公交化率均為70%,而在我國不少城市僅約20%。在上海,目前中心城的公交出行比例約為50%。上海交管部門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比重達50%。要實現這一目標,張戎建議,對於軌交1、2號線等客流量一直較大的幾條軌交線路,可以採取增修平行線路或者在現有線路下面再挖一層的方式增加軌道交通線路。章友德則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價格杠杆對居民的出行方式進行引導,如在擁堵時段對部分擁堵區域收"擁堵費",提高地鐵客流高峰時段、區段票價,同步降低地面公交票價等,以對居民的出行方式結構進行調整。此外,他還提出,未來上海的人口流動預計會越加頻繁,因此改變單中心城市結構、建設多中心城市就變得十分必要。"不僅要加快上海周邊的軌交建設,其他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也要配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市民的'人民廣場中心化'思維。"不過,陳小鴻說,如果想"消滅"擁堵,城市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特別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不堵幾乎不可能。眼下的工作重點應關注城市的日常擁堵,並努力將其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本報實習生 林秋雲 記者 葉松亭儲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