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微笑總理的婉約功夫

曼谷媒體評論道:「把英拉的面孔與惡意聯繫在一起很難。對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人而言,迷你倉她不僅長相漂亮,而且言語中充滿和解之意。」  「英拉到底好在哪?請諸位支持者說來聽聽。」  在泰國最大網絡論壇Pantip上,有人在今年7月發帖如是問,收穫了如下回答——  「好在哪我也說不出來,但只看到她無論出訪去哪個國家都受到熱情歡迎,讓泰國獲支持、簽合約,成果豐碩,實惠多多。」  「你去問田�的農民,他會告訴你大米收購政策讓他生活更幸福;你去問工廠的工人,他會告訴你最低日薪300銖政策讓他的呼吸更順暢。而這些,都是英拉帶來的好處。」  「她笑容甜美脾氣好,帶動了泰國民眾心情好,從而使政局平穩。」   ……  正如泰國網民所說,廣泛外交、關心民生以及個人魅力,是英拉能夠獲勝並將泰國帶入一段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秘訣」所在。  更進一步講,與其說是英拉給泰國政治帶來一股新風,不如說是多年的政治變動之下,泰國人急迫需要一位英拉式的領導人。就在這個時候,她出現了。  「替兄出征」贏大選  綽號「小螃蟹」的英拉,出生於1967年6月21日,她是西那瓦家九個孩子中的老么——這九個孩子中,最有名的是大英拉18歲的他信,他既是商業大亨,更長期擔任泰國總理,至今在泰國民間仍享有頗高的支持率。  但他信的強硬作風和施政理念,也在泰國引發了極大爭議。2006年9月,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擔任總理的他信流亡海外。  接下來4年,支持和反對他信的對抗,將平靜的泰國撕裂。遊行示威成了家常便飯,政府停擺三天兩頭發生,泰國經濟遭到摧殘,旅遊業一蹶不振,街頭更是鮮血淋漓:2010年5月,支持他信的「紅衫軍」示威集會遭到了軍方武力清場,導致75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  泰國,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2011年5月,為泰黨出人意料地將英拉推到台前,宣佈由她領銜參加大選。為泰黨的前身是他信創辦和領導的泰愛泰黨,在他信政府被推翻後,泰愛泰黨被解散。為規避法律限制,他信的一些追隨者輾轉創辦了為泰黨,繼續參與政治角逐。  英拉漂亮、聰明、富有,但此前一直經營家族生意,並不大為泰國人所知。推這位「富姐」出山,其實也是為泰黨的無奈選擇——在他信家族成員中,很多人都因被指控腐敗或其他罪名禁止從政,從商的英拉是一個難得的例外。  「替兄出征」的英拉,迅速展現了作為他信妹妹的政治天賦。為爭取更多的選民,她毫不避諱同他信的兄妹關係。在很多次競選演說中,她總是不停重複兄長的名字,並且向選民說:「如果你愛他信,就把票投給他的妹妹。」  2011年,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專訪時,英拉對於他信的敬佩和尊重溢於言表。她說:「我哥哥是我的榜樣。他的思想境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如何管理、如何思考。他的眼界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將吸取哥哥的精髓,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  相比作風硬朗的他信,身為女性的英拉更注重採取柔性手段。她在競選演說中,對於政敵總保持尊敬,從不惡言相加,所以她的競選被認為「非常乾淨」;此外,她非常注意和媒體打交道,在不能接受採訪時,也不忘對媒體說「因為沒有時間接受採訪,而感到抱歉」。  一些政治分析師評價,英拉格外注意「傳遞正確信息」,回答問題時,也許不知道所有正確答案,但她「足夠聰明,避免陷入妥協性答案」。英拉成功運用了這些策略,她的競選非常成功。  2011年7月的大選中,為泰黨一舉取得壓倒性勝利。  挑戰依然重重,他信依然被通緝,英拉更是一個政壇新手。法新社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英拉當時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在這個領導人更迭成為家常便飯的國家,她能否保住權力」。  其實,在上臺執政前,英拉已經領教了泰國政壇的兇險。反他信的陣營指控,英拉在他信資產扣押案中作了偽證,警方隨即對英拉展開調查。泰國媒體說,一旦她被起訴定罪,將與總理寶座無緣。即便為泰黨贏得了大選,落敗的民主黨仍控她涉嫌選舉舞弊。  所幸,指控並未成立。最終,依靠選舉機器與個人魅力的完美協作,44歲的英拉完成了從女高管到女總理的身份飛躍。  這也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向軍方伸出橄欖枝  政壇詭譎,英拉必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其中的關鍵,則是如何處理與泰國軍方的關係。  在世界各國中,泰國是少有的政變頻發的國家之一。自1932年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以來,泰國實際發生和未遂的軍人政變已有18起,只有一名總理任期滿了4年,就是他信。但此時,英拉的這位兄長,只能流亡海外。  英拉說,在獲悉她贏得大選後,哥哥給她打來了電話,「他信先生給我打來電話表示祝賀,並對我給予鼓勵。他告訴我,我們今後還有更加艱巨的工作要做。」  不知道他信有沒有對自己的小妹妹暗授機宜,但英拉隨後採取了頗為外界稱道的「和解」政策,以安撫反對派,尤其是軍方的勢力。  在2011年8月9日公佈的內閣名單中,人們驚奇地發現,英拉內閣中竟然沒有「紅衫軍」的領導人。儘管在英拉贏得大選上,「紅衫軍」功不可沒,其領導人進入內閣也屬眾望所歸。  西方媒體的評價是,這正顯示了英拉的執政藝術,因為一旦「紅衫軍」領導人入閣,「可能會觸怒他信在軍隊、政府和王室中的敵人」。  而為撇清和他信的關係,英拉則特意強調,這份內閣名單由「泰國製造」,並沒有得到他信的授意。  但這並不意味著英拉要放棄權力。在6個政黨組成的執政聯盟中,有3個政黨的成員獲得了4個內閣職位,分別是農業部長、旅遊和體育部長、工業部長及文化部長;為泰黨則控制了關鍵的職位,其中包括國防、能源、內政和司法部長職務。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國防部長一職,人選者他沙•沙西巴巴被認為與軍方人物關係融洽。這可能是英拉和軍方秘密磋商後的結果。因為在英拉宣佈閣員名單前,在泰國軍界擁有實權的陸軍司令巴育•占奧查也伸出了「橄欖枝」。他對媒體說:「政府不必詢問陸軍關於國防部長人選的意見,但如果英拉問我,那將是我們的榮幸。」  作為回應,國防部長沙西巴巴上臺後的第一個重要表態,就是向軍方表達善意。在被記者問及是否打算對軍方高層作出調整時,沙西巴巴斷然否認說:「我可以證實,沒有人會被調離。」  美國《外交》雜誌執行主編喬納森•泰珀曼評價說,與對手達成妥協,成為英拉執政的主要策略,「她帶著尊敬他人的態度,主動接觸對手,不僅拜見權勢顯赫且廣受愛戴的國王,還會見了據稱曾策劃政變推翻他信政權的軍方將領」。  對於英拉的政治手腕,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政治分析人士提蒂南•蓬鬆迪拉克評價說,英拉頗有些手段,「通過心照不宣的交易,英拉拉攏了權貴階層;她保留這些人的特權,以換取他們讓她執政」。  「這無疑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手段,但也並不都是防守戰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曾這樣論述,「英拉只不過是把激烈的言辭都留給了為泰党的同事去說,作為政壇新人,英拉轉而採用安撫性話語,呼籲團結、和解和正義,甚至把自己缺乏經驗說成是優勢,希望能避免激怒對其持反對態度的強大軍方勢力和泰國精英階層。」  當需要出手的時候,英拉並不猶豫。  2012年11月24日,由退役將軍汶勒•膠巴實領導的「保衛暹羅組織」在曼谷舉行集會,指責政府腐敗以及英拉是他信的傀儡。汶勒用泰語對支持者說:「如果我不能推翻這屆政府,我準備赴死。」同時也用英語說:「世人將看清這個腐敗和殘忍的政府。世人能夠看清這個傀儡政府。」  反對派稱將會有50萬人參加示威。領導者的前將軍身份,大規模的抗議示威,無疑給英拉政府帶來了嚴峻挑戰。如果任由示威發生,將損害政府的執政威信和能力;但如果強力打壓,又可能讓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就此終止。  英拉迅速採取應變措施。她此前一天即發表電視講話稱,反對派「保衛暹羅組織」即將舉行的集會將對泰國安全構成威脅,針對這種情況,她將在曼谷市中心的3個區實施《國內安全法》。該法律將賦予安全部隊更大的逮捕權,允許他們實施宵禁、禁止公共集會和封閉城市的部分地區。  英拉實施《國內安全法》被認為是一記政治妙招,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皮徹•蓬沙瓦說:「通過實施《國內安全法》,英拉可以迫使軍隊支持她。」  政府為此緊急部署了1萬多名警察,並對示威者釋放了催淚瓦斯,數百人因此被捕,也有多名警察受傷。但讓英拉大舒一口氣的是,她的強力應對措施,同時當天及時而下的一場暴雨,最終讓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沒有發生。據估計,有1.5萬人參加了示威,遠遠低於反對派此前預計的50萬人。  善打「民生牌」  要鞏固政權,英拉迫切需要政績,與對手達成和解,無疑給了她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時間。  她首先要鞏固的,就是她和他信共同的支持者——泰國底層民眾。  大選獲勝後,英文件倉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社會中的窮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人們生活成本過高的問題。」  2011年底,大膽的經濟刺激和改革計劃由此啟動。泰國政府將全泰最低日工資提高了40%,達到300泰銖(約合10美元);本科畢業生起薪增加到1.5萬泰銖(約合500美元)。在社會服務方面,在全國中小學實行「一人一平板電腦」政策。這些舉措,無疑都是對支持英拉的泰國窮人的重大利好。  此外,為扶助中小企業,對於年銷售額不超過5000萬泰銖(約合164.3萬美元)的中小企業,政府將所繳納的預扣稅率由3%降低至2%,免征所得稅企業年銷售額的上限也由15萬泰銖(約合4929美元)上調至30萬泰銖(約合9859美元)。  儘管調高最低工資引發了失業增加、企業競爭力削減的擔憂,但英拉表示,這將有助於提高勞工收入和購買能力,因而會促進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  2011年底的泰國洪災,對執政不久的英拉政府來說,既是一次嚴峻挑戰,也是一個提高執政聲望的難得契機。  在那次50年不遇的洪災中,泰國30多個府受災,首都曼谷及周邊地區都嚴重被淹。超過800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泰國商會大學的分析說,洪災給泰國經濟帶來的損失約4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1.3%至1.5%。  面對突如其來的水災,英拉政府制定多種緊急措施進行救援,向外國求助,邀請多國專家前來出謀劃策。英拉本人取消了國外訪問行程,每天探訪災區穩定人心,她還時常穿著水靴在洪水�為民眾發放物資。  不過,在反對派看來,英拉沒有能力處理洪災,她穿著名牌鞋子在泥水中行走,更多是在作秀。  路透社的報道也說,英拉「最近幾次出現在記者面前時顯得非常疲憊,有時聲音顫抖、幾乎落淚,這與她競選時精力充沛、充滿自信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客觀地說,一國總理,尤其是女性總理,在艱難時刻選擇與民同甘共苦,儘管不排除有作秀的嫌疑,此舉仍大大提高了英拉的政治聲望。  洪水退去後,重建工作穩步進行。英拉政府宣佈了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她提出,政府「將在未來5年時間內投入大約720億美元,建設基礎設施和房屋,以提高泰國的長期競爭力和民眾的生活質量」。  這樣的大規模投入,加之此前的削減稅收措施,顯然也有助於富人的利益,從而幫助英拉獲得更多的政治支持。  在英拉執政兩年間,儘管世界經濟低迷,泰國出口受到抑制,但泰國經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就。2012年,泰國經濟增長率達到5.5%,高於東盟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也高於世界銀行此前4.5%的預計。  曾經因內亂而受重創的泰國旅遊業,不僅元氣恢復,而且再度繁榮起來。泰國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泰國入境遊客共計2230萬人次,同比增加了16.8%。中國影片《泰囧》的熱映,又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遊客赴泰觀光的熱情。  驕人的政績,也給了英拉更多政治博弈的資本。在許多觀察家看來,她之所以能對一些政敵採取強硬政策,其中也不乏她自恃改善民生有功的因素。而強大的民意支持度,也讓對手不敢輕舉妄動。  別小看了這個女人  在2011年贏得大選時,法新社引述一名76歲的泰國老人的話說:「英拉成為我們的總理很好。我認為她能解決我們國家存在的問題,不要小看了女人。」  女性的身份,尤其是作為一名漂亮的政壇女性,英拉也將她獨特的女性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相貌英俊的泰國前總理阿披實相比,英拉雖在演講能力上稍遜一籌,但她卻常展現出更接近平民的舉動:微笑著雙手合十,然後俯下身子,向一位農民行泰國禮;或是敞開懷抱,雙臂攬住白髮蒼蒼的老婦人。  曼谷媒體評論道:「把英拉的面孔與惡意聯繫在一起很難。對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人而言,她不僅長相漂亮,而且言語中充滿和解之意。」  不僅如此,英拉還非常細心。脖間似不經意系上的絲巾,總是能為她增添女性的柔美;儘管英文相對蹩腳,卻總是能從容地應對記者提問,而且言辭相當謹慎。當她不知道正確答案時,總是表現得足夠機智,絕不輕易跳入「問題陷阱」之中。  這種獨特魅力,無疑也幫助泰國外交取得了更靚麗的成果。  在擔任總理兩年時間�,英拉周遊列國,除首先對東盟其他9個國家進行訪問外,隨後還訪問了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大國,繼而又展開與歐盟國家的交往,並逐漸將範圍擴展至全世界。  據泰國總理府統計,英拉從上任以來直至今年8月底,共經歷了42次出國訪問,其中包括對26個國家的正式訪問以及19次參加國際會議。其出訪頻率在全世界政要中也是排在前面的。  帶著溫柔又自信的微笑,遊刃有餘地斡旋於各個外交場合,英拉的外交魅力也極大地提升了泰國的國際形象。有外媒評論說,現在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是泰國的敵人,就連曾因領土爭端與泰國關係劍拔弩張的柬埔寨,都已與泰國恢復正常交往,正開展全方位合作。  這也就難怪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11月訪泰時,對英拉青睞有加,二人目光交流之多被一些媒體津津樂道至今。  英拉成了媒體的寵兒,人們不僅關注她的政績,也關注她的生活。而善於公共關係維護的英拉,也充分利用這一點展現自身的魅力和形象。去年5月訪問澳大利亞時,她為推廣泰餐,和澳洲大廚製作傳統的泰國菜肴;去年慶祝45歲生日時,她也不忘和家人共同向僧侶佈施。  而作為政界的一抹亮色,英拉的穿衣打扮更是時尚界的談資。大量絲綢的運用不僅凸顯出她姣好的身材,也展現了泰國的傳統特色,同時符合其一國首腦的身份,被媒體贊為「最會穿衣的女政治家」。  風暴仍可能發生  但英拉收穫的,也並不都是鮮花和掌聲。  今年5月,泰國知名的漫畫家頌猜•卡達紐達南在臉譜網站上發表了一幅英拉的漫畫,旁白是「請注意,你們要理解妓女並不邪惡。妓女出賣的只有自己的身體,而邪惡的女人會出賣國家」。  讓頌猜大光其火的,是英拉為流亡在外的哥哥他信「鳴冤叫屈」。  4月29日于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召開的民主論壇上,英拉就2006年推翻他信的軍事政變發表了措辭嚴厲的演講。  「泰國經歷了倒退,喪失了國際公信力,法治國家遭到破壞。他信領導下的政府所採取的那些措施化為烏有。人們感到他們的權利和自由被奪走了。」英拉說。  她還警告,在當下的泰國,當初把她的兄長他信趕下臺的那些「反民主」因素仍在。  事實上,英拉執政兩年來,政變的傳聞一直不斷。而在英拉之前,先後出任總理的沙馬和頌猜,分別被法庭指控以主持電視烹飪節目收取傭金和政黨選舉舞弊,進而不得不下臺。但外界普遍認為,兩人與他信的密切關係,方是政壇變動的主要原因。  英拉最近在政改問題上頻頻表態,一些人士認為,這也有為他信獲得特赦從而回國鋪路之嫌。作為具體舉動,為泰黨已提出一項特赦議案,內容是「赦免從2006年9月19日至2011年5月10日之間因參與政治集會而獲罪的普通民眾。」  但反對派指責說,特赦法案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使人民受益,而是為他信重返泰國政壇掃清制度障礙。巧合的是,他信確實在今年4月發表過要回家的言論。他在一次視頻講話中說,「有你們的支持,我可能今年返回家鄉……」  有關特赦法案與他信之間關係的猜測,引燃了英拉政府反對者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英拉一些政策的不當,更給反對派以攻擊的口實。  比如英拉在競選時,承諾高價收購大米,這本是一項惠民政策,但高額的收購價格給泰國大米出口商帶來了麻煩——他們必須抬高大米出口價格才能收回成本。於是泰國大米的出口價格普遍比越南出口的大米貴30%,競爭力喪失殆盡,這讓一些泰國商人非常不滿。  對於反對派的抗議,英拉也採取了積極的防範措施,比如她多次呼籲朝野實現對話,避免發生暴力事件。她說,「儘管談判成功的幾率只有百分之一,但我希望衝突在我們這一代終結。」  泰國過去的動盪歷史,也加劇了人們對英拉能否完成下面兩年任期的擔憂。  其中,軍方的態度至關重要。對於外界有關政變的傳聞,軍方發言人汶泰•素瓦�8月曾公開表示,公眾應該慎重對待社交媒體上散佈的訊息,不要聽信謠言。  「我在這�重申,陸軍一直忙於多項緊急任務,主要是救助洪災災民。」汶泰說,泰國陸軍還在為王室慶祝活動做準備,「請不要把軍隊扯進非軍事活動,也不要猜測軍隊的動向,那樣會擾亂社會。」  隨著朝野對立的增強,泰國勢必會陷入更劇烈的動盪。英拉能否以柔婉手段再度化解危機,確實是一個未知數。  但從過去兩年的執政記錄看,英拉已足以為自己的成就感到欣慰。  美國《外交》雜誌執行主編喬納森•泰珀曼曾這樣評價,「英拉兩年執政的業績,與她善於妥協密不可分,她的妥協讓一些相關方非常不滿,但妥協就應當是這樣的,它或許很糟糕,也的確如此,但這種糟糕會讓如今的埃及、委內瑞拉和津巴布韋等國羡慕不已。」 (常天童 劉洪 潘陽╱文)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