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3》認為保險業增長潛力與空間巨大
記者李倩北京大學近日對外發佈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3》認為,存倉2013年以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保險業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一基本判斷沒有改變;但同時,中國保險業發展也面臨諸多現實困難。今後,保險業將努力在完善現代金融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農業保障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社會管理體系等五大重點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保險業增速低位徘徊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繼續提高報告指出,2012年,保險監管強調"風險底線"和"消費者權益",取得積極成效。從國際比較看,2012年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險密度排名第61位,保險深度排名第46位。特別是保險業在服務我國經濟社會方面能力繼續提高。據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2012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40.6億元,同比增長38.3%,為1.83億戶次提供了90 06億元風險保障,向2818萬受災農戶支付賠款148.2億元。保險業經辦新農合縣市數量129個,受托管理資金50.5億元。小額保險覆蓋3200萬人,同比增長33.3%。出口信用保險承保企業3.5萬家,保費收入142.6億元,提供風險保障2936.5億美元,為國家穩定外需作出了貢獻。保險資金運用餘額6.85萬億元,在23個省市投資基礎設施3240億元。2012年,保險公司賠款與給付4716.3億元,同比增長20%。在北京7.21暴雨、"布拉萬"颱風等重大災害事故中,保險業較好地履行了賠付責任。當然,複雜嚴峻的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通過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等多種渠道傳導至保險業,增加了保險市場穩定運行和風險防範的難度與壓力。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5488億元,同比增長8.0%,保險業增速繼續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為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過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顯反差。保險資金運用基本上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資金運用餘額繼續穩步增長,首次超過6萬億元。遺憾的是,投資收益率水平依然延續了前幾年的下降趨勢,全年資金運用收益率僅為3.39%。全行業面臨增長壓力行業發展仍處於戰略機遇期報告認為,目前財產保險市場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行業形象需要提升;經營管理模式粗放;保險產品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強;保險人才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等。人身保險市場則依然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渠道結構不合理、對產品所對應 的風險分析不深入、市場秩序不規範等特點,雖然行業內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並力圖通過創新進行改革,但成效並不顯著。2012年財產保險市場總體上延續了近年來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但誠信建設嚴重滯後,行業形象得不到社會的積極認可;服務意識和質量都較為落後,嚴重制約了行業可持續發展;數據不真實問題十分突出,市場秩序需要進一步規範。人身保險市場無論是承保業務還是投資業務均出現了下滑態勢,分紅險"一險獨大"的產品結構,不僅令市場上的保險產品創新不足,而且由於其與銀行理財產 品趨同,因此在銀保渠道上必然受到很大衝擊。截至2012年底,幾家國有銀行控股的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長了約50%,市場份額上升了1.2個百分點;而同期,大型壽險公司的銀行代理業務卻平均下滑了25%。另外,銀郵代理與個人代理兩大渠道貢獻的保費收入之和基本穩定在90%以上,但近兩年受到銀保取消銀保專管員"駐點銷售"以及實行網點"1+3"、代理人"增員難、留存難"等因素的影響,銀郵與個人代理兩大渠道的發展遭遇瓶頸,新單保費收入出現大幅下滑,續期保費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未來幾年內整個行業將面臨很大的增長壓力。但是,報告主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表示:"2013儲存以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保險業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一基本判斷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較好保險業增長潛力和空間巨大對於上述判斷,孫祁祥分析指出,做出這一判斷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保險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子部門連帶受益。二是從保險業增長潛力的視角看,"十二五"以及今後更長的一段時期,中國保險業仍具備較大增長潛力。與國際發達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比,中國保險業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增長潛力和空間仍十分巨大。比如,2012年,中國保險密度為178.9美元,世界平均保險密度為655.7美元,中國在世界排名第61位。2012年,中國保險深度為2.96%,世界平均保險深度為6.50%,中國在世界排名第46位。研究顯示,在2010 ∼2020年期間,中國保險業增速(12.9%)約為同期世界保險業增速(5.2%)的2.5倍。到2020年,中國保險業占世界保險業的份額將可能達到8.7%,這將有可能使中國從2012年的第四大保險市場,成長為2020年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而我們在2010年才不過是第六大保險市場。三是從保險與經濟的關係看,中國的保費收入彈性仍處於上升通道。研究顯示,保費的收入彈性,即保費收入增長率的變化同人均GDP增長率變化的比值,在人均GDP1000美元之後就一直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彈性越來越大,到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達到頂點,彈性約為1.55,然後逐漸下降。由此可見,作為一個規律,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間,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人均保費將加速增長。孫祁祥強調,在一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之後,人們的消費需求開始升級,生活要求出現多樣化,對養老保健、醫療衛生、汽車住宅、文化教育等改善生活質量的需求將明顯提高,而這些消費領域都與保險業息息相關,需要保險業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而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大約5000-6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正是保險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為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保險可在五大領域發揮作用"盡管目前經濟基本面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保險業自身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也在逐步顯現,形勢比較嚴峻。但是,今後一段時期,保險業應該可以在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強調的五大重點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報告執行主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指出,從"完善現代金融體系來講,保險業是現代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保險和養老金資產占金融總資產 的比例平均達到20%,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的特點,有助于解決我國金融體系中普遍存在的資金"借短用長"的"錢荒"問題。此外,保險業的發展壯大對於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協調性和穩健性也具有重要意義。而從"完善防災減災體系"上說,近20年來,國際上自然災害的保險賠付金額一般都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30%-40%,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3%左右,甚至更低,保險的作用遠未發揮。正如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這份《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3》發佈會上強調指出的,對於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農業保險、醫療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領域,保險業要積極協調爭取有關政策,從投保、賠付兩端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的支持,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巨災保險試點,推動形成良好的運用保險機制的政策導向。此外,保險業應加大立法推動力度,爭取在校園方責任、環境汙染責任、食品安全責任、公共場所責任等領域推動強制保險制度。圖為北京大學《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3》新書發佈會暨北大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2013年會會議現場。李倩攝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