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不想瘦再見 園博與文化的美麗邂逅

「輕輕的我走了,mini storage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85年前,詩人志摩懷揣唯美的不忍作別帶給他無限美好的康橋,其對美景佳期的惜別之情也成為一時之雅頌。 本月18日,熱度席捲全城的園博會也落下了帷幕。這場別開生面的博覽會在綠色生態、科技成就、人文理念等方面給遊客們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因此儘管其已持續半年之久,但遊客對它的不捨之情依然十分濃烈。 本報記者張寶峰 園博烙印 我的園博遊記 進駐採訪、獨自漫遊、全家動員……從一名記者到一名遊客,本人前後三入園博,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感動於那莫名的驚喜。園博已不僅是北京城顏貌上的一顆美人痣,更在記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這一烙印想必同樣存在於許多人的心中。 第一次來園博會採訪,記者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霸氣」,這一點從兩個細節就能體現出來。因為地鐵14號的開通,並設置了園博園站,因此這無疑成了許多人觀園的首選路線,記者也不例外。 不過,滿眼翠色的14號線列車座椅,充溢生態氣息的14號線站台設計,則讓記者驚訝不已。「園博會果然霸氣,都把綠色生態的理念宣傳到地鐵裡了。」記者心裡暗忖,這地鐵14號線已經成為園博會深處的一隻長臂,為園博做了最好的代言與宣傳。 出了地鐵,來到展園,恐龍門再次讓記者驚詫不已。簡潔傳神的設計,高聳入雲的霸氣,直接把園博的氣質烘托出來。帶�對侏羅紀時代的無限遐想,接受�人與自然理念的無形衝擊,園博會的畫卷就這樣展開了。 如果說第一次的採訪讓記者行色匆匆的話,第二次的獨自漫遊則愜意許多。記者喜歡無目的的漫遊,走到哪裡,哪裡即是有緣分的景致。而在這一次遊歷當中,一段堪稱「文化之旅」的行程則讓記者永難忘懷。 入園左手邊不遠處,記者就步上一處木質吊橋,穿橋即進入一個十分景致的拱門,接下來記者就看到了一座「畫僧舞墨」的雕像。「原來是朱耷!」記者驚嘆道,在自然園林中,能巧遇這樣的文化大家,�實令記者喜出望外。 在看完了有關朱耷的各種展示之後,記者眼前突然出現了由一段青花瓷質的圓磚鋪就的路,路前方就是一座「牡丹亭」。記者耳畔忽然響起了「遊園驚夢」的蕩蕩昆腔,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淒美故事好似在空中不停回放。 如果說這第二次遊園以安靜地領略中國古意為主的話,那第三次的全家上陣則更為熱鬧。這次,記者全家都是奔�一個小動物來的,沒錯,那就是大黃鴨。這隻蜚聲世界的寵物鴨不知吸引了多少遊客,記者只記得全家老少幾乎瞬間被淹於人山人海之中。 「大黃鴨!大黃鴨!」隨�大侄子的猛喊,記者終於找到了家人隊伍,也見到了傳說中的大黃鴨。「簡單,快樂」這是記者的第一觀感,這也正是園博會的精神,在簡單中追尋快樂,在簡單中找到意義。 雖然三入園博,但園博之美仍未能盡覽,園博大幕已經落下。但讓記者慶幸的是,不管怎的,園博園肯定是永久留在北京,待其重整妝容之後,記者還要再來,到那時,相信園博又將以新的容顏帶給人們新的驚喜。 市民的樂園市區的亮點 「真不想園博會閉幕啊!」家住北京市豐台區張郭莊小區的吳女士對大公報說,雖然園博會就在家門口,也去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有新感受。真心希望園博會永不落幕,一直陪在北京人的身邊。 據吳女士回憶,自己曾四進園博。不僅孩子有了一個空氣清新的天然遊樂場,公公婆婆也愛上了這個園林界的世界公園,總想�過去看看不同地域的風情。自己和愛人每次陪玩也都樂此不疲。 其實,吳女士一家對園博會的喜愛只是一個縮影。 據統計,園博會期間,僅園林博物館就接待遊客近160萬人次,日均接待遊客近萬人次,最高日接待量達2.4萬人次。端午小長假期間,園博園更創下單日7.5萬人遊客的記錄,一舉超過北京最熱景區故宮和頤和園。 魅力園博不僅給一位位遊客、一個個的家庭帶來了一個新的遊賞勝地,更給北京這座城市帶來了不可估算的價值增量。 一個接近兩個頤和園面積的巨型園林景區誕於京城西南,這無疑極大地改善了北京市的生態環境,優化了首都的城市面貌。 「隨�園博會的籌建,北京西南部的城市功能建設也大大提速。」北京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僅交通方面,地鐵14號線提前兩年通車,京周新線、北宮路、梅市口路西延等城市主幹路和次幹路亦全部貫通,且比規劃提前了5-10年。 世界城市的基石生態文明的載體 歷史上,園林類博覽會每到一地,都會帶來巨大的輻射效應。無論是荷蘭鹿特丹,還是德國慕尼黑,無論是加拿大魁北克,還是日本大阪,園林博覽會對舉辦地生態環境的改善、新興產業的布局,以及對當地旅遊業的刺激都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能為城市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僅以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例,發展至今,其舉辦規模已由幾萬平方米的佔地面積、十幾個參展國,逐漸發展到佔地近500萬平方米,參展國家近百個,觀眾人數達6000多萬人次,經濟收益最高達4億多美元。 記者了解到,在園博會籌辦期間,其對建築市場、勞力市場、機械供應市場乃至餐飲、文娛市場的刺激效應已經充分顯現。而對園林花卉經濟而言,園博會所發揮的直接促進作用更是立竿見影。 一位城市規劃學專家就指出,舉辦園博會能有效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其實,園博會還可以帶來人氣、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會展、觀光業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其實,從奧運會到園博會,人們可以看出北京邁向世界城市的堅實足跡。從體育強「身」,到生態綠「心」,北京通過舉辦一個個世界級的大型活動,把城市建設與人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的背後體現�深厚的人文關懷。 「成功舉辦奧運會後,北京在新的起點上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全國人民對北京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一次講話中說,園博會是繼奧運之後北京又一項重點工程。辦好園博會關係到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母親河,關係到北京西南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未來發展空間的營造。一定要把辦好園博會作為建設世界城市的基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 遠去有形展會永駐無形精神 俗語說,世界上沒有不落幕的演出。的確,半年會期雖然仍未滿足人們對園博會的寵愛,但園博會的大幕還是要緩緩落下,為其與北京的這次美麗邂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不過人們欣喜的是,大會雖然落幕,但園林則會永駐。據園博會運營調度中心介紹,園博園在閉幕後將閉園調整,明年春天重裝開放。此外,豐台區正在規劃建設的中國戲曲文化中心選址園博園,未來,園博園將成為戲曲主題公園。 可以說,園博會真正完成了一次光榮的使命。它充分展示的自然生態之美麗、科學技術之前沿、人文理念之進步,給廣大遊客帶來了一次鮮活生動的心靈洗禮。可以說,一個時間有限的博覽會結束了,但一座存續無限的生態基地卻留了下來;一個有形的博覽會在豐台結束了,但諸多無形的新理念卻在北京人的心裡生根了。 志摩在詩中高唱,要「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不過他旋又輕吟「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沒錯,沉默才是今晚康橋的精神實質,而離別亦正是所有美麗濃情誕生的真正淵藪。 園博會遠去了,園博的精神永久地留了下來。為了在人心中栽植這樣一株綠色的花,園博會的來與去都是必然的,更都是最具意義的一場典禮。 後園博魅力令人期待 11月18號,園博會的大幕緩緩落下。正在人們依依不捨之際,其實園博的另一面也已經悄然綻開。很多人還不知道,後園博時代的園博園其實更加精彩。據北京市豐台區相關負責人透露,閉幕後園博園將進行調整,明年春天重裝開放。屆時中國戲曲文化中心將選址園博園,園博園也變身一座戲曲主題公園。 自然園變身戲曲館 記者了解到,閉園期間,園博園內將進行相應調整,從展會狀態轉向日常營運狀態,主要包括展會臨時設施的拆除和園內花木的調整。臨時設施方面,園中各處搭建的舞台、志願者服務站、部分餐飲設施等都將拆除,部分展園內的一些臨時展陳設施也將拆除。 豐台區相關負責人此前曾透露,園博園的會後利用方面,將依託轄區內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豐台區正在加強戲曲文化品牌打造,規劃建設中國戲曲文化中心,其選址就落在北京園博園。 戲曲文化中心包括中國戲曲博物館、傳統戲曲劇場群、戲曲旅遊創意街區等,集戲曲演藝、培訓、展示、體驗、交流五大功能於一體,建成後將是國內惟一的戲曲文化園區,也是未來豐台區的文化地標。 據悉,傳統戲曲劇場群有望利用現有的全國各地方展園加以改造,展示特有的地方戲曲品種。在園博會期間,嶺南園(廣東園)、憶江南(江蘇園)、閩南園(福建園)等展園內,都曾經舉行過相關演出活動。 後園博喜迎大改革 就在園博園落幕前不久,關乎中國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發展命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剛剛閉幕。在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重申,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這次全會之後,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無疑將從宏觀的思想變為相關政府部門的具體政策。而在生態建設與文化建設方面,後園博時代的園區利用無疑正切中了要害。 「園博園今後仍是一座生態教育基地,宣傳綠色環保將是它一直的使命。」園博園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等園博園再次開放之後,它還會強化文化方面的意涵,兼self storage文化傳播基地的身份。 可以說,從一座單純的自然園林,到傳播生態理念與文化知識的載體,園博在大會閉幕之後的蛻變堪稱華麗,而後園博時代的魅力也讓人們更加期待。 明年四月再開園 迎客610萬人 待客610餘萬人次、綠化350公頃土地、帶來1000個就業崗位、促動周邊10年跨越發展……憑藉這份光鮮無比的成績單,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不僅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屆園博之首,也在廣大遊客心中留下了無比美好的永恆記憶。 本報記者張寶峰 「再見」了。11月18日,在人們熟悉的園博園三號門辦公大樓裡,園博閉幕的消息也從這裡正式發出。然而,同步發出的還有一條令人欣喜的消息─明年4月,睡醒的園博還會再次回到人們的身邊,再次扮靚北京的春天。 園林博物館繼續免費開放 北京園博會運行調度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北京園博會閉幕之後,園博園於11月19日開始閉園整修,明年4月份將再度開園迎客。再迎客的園博園作為城市公園的性質和功能不變,具體的相關規劃正在研究制定中。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張勇在18日的發布會上也表示,歷時半年的園博會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實現了舉辦一屆「國際化、精品化、高端化」園林盛會的工作目標。 園博會閉幕後,作為公益性的永久文化機構,中國園林博物館從11月19日起繼續面向廣大社會各界免費開放。 「雖然閉幕了,天涼了,園林博物館不是還開放嘛,所以我們全家還是會來。」在隨機採訪過程中,不少在最後一天趕來「送別」園博的遊客均表達了相似的感受。一位學生遊客還對本報記者說,園博之所以受到大家歡迎,與主辦方周到細緻的服務工作密不可分。 據了解,在園博會運行期間,主辦方圍繞遊客需求,全力做好安保、交通、遊客服務、環境衛生、活動組織等各方面工作,實現了「安全、順暢,遊客滿意」的目標。 自開幕以來,園博會共接待遊客610餘萬人次,當仁不讓地成為北京假日旅遊的新熱點和市民休閒旅遊的新去處。 園博徹底改變了京西 說起園博之功、園博之奇,想必大多數人都會先說到「起於垃圾場之上」的神來之筆。沒錯,這一生態巨製不僅讓世人讚嘆,更徹底改變了京西,改變了世代生活於斯的人們。 北京市豐台區區長冀岩此前就表態稱,園博園園區曾是一個面積為140公頃的建築垃圾填埋場,治理前環境非常惡劣。園博園建造方利用原址上一處未填滿的24.3公頃、深30多米的垃圾坑,因地借勢,通過種植灌木、花草等生態修復的方法,化腐朽為神奇打造了「錦繡谷」。 園博來了,污染去了; 生機來了,沉寂去了。一塊巨大的綠肺誕生在北京西部,悄然地改變�這裡的小環境,並慢慢影響�整個北京的大氣候。 「園博園不僅本身綠色,還能主動幫助減污。」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指出,園博會實現了兩個零排放:一是園區內設有兩處污水處理站,實現污水零排放; 二是建設了全園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實現所有雨水零流失。採用太陽能發電技術,每年將減少標煤1000多噸,減少碳排放2600多噸。 吸引人才匯聚成為創業寶地 豐台區委書記李超鋼曾在2013年北京兩會上表示,2013年啟動的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的2900億元投資,豐台佔1300億元左右,接近總投資的半數。2013年豐台區將完成投資450億至50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和產業園區建設。 據了解,過去只要接待投資者,對方都會提起京西南的交通問題:北京城的幾條環路一併彙集到京石高速的出口杜家坎收費站, 「進不來、出不去,企業也不願意來」。 圍繞園博會建設,在第一輪「城南行動計劃」的支持下,豐台區的軌道交通從零條躍升為七條。此外,為保障整個區域的運行保障能力,河西地區還重點實施了一批水、電設施項目。 「過去這裡可是連自來水、市政電都沒有。」當地一位老人回憶說。園博會不僅讓世界了解永定河西,也真真切切地改變�永定河西。 在園博會開幕之初,毗鄰的豐台科技園西區已經受益。近日到這裡考察到一些企業負責人都要特意開車從園博園區經過。「這裡會成為北京乃至中國北方最好、最適合工作生活的區域。」一位大型國企負責人說,在這裡設立研發中心,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吸引海外歸國人才。 園博遠去 留下改變更深遠 點。然而,它所帶來的改變效應卻剛剛開始發酵。從生態環境到城市功能,從市民生活到人文風貌,可以說,園博帶給北京西部的變化絕對「沒那麼簡單」。 市民滿意百鳥來棲 數據顯示,園博園綠化面積達349公頃,有效減輕了噪聲污染、降低了地表溫度,每年吸收煙塵10.37萬噸、釋放氧氣8.9萬噸。與之前相比,該地區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60%以上,園博園成為一片新的「京城綠肺」。 結合城鄉環境建設,園博周邊先後完成平原造林工程4537畝、道路沿線綠化111.83公頃,完成周邊道路、軌道交通沿線環境綜合治理,完成8100米長道路沿線架空線入地,整體城市環境實現質的飛躍,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升,還吸引了白鷺、珠頸斑鳩等30餘種水鳥前來定居。 提升區域基礎吸引高端要素 除了自然環境,園博會的舉辦大大提升了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帶動城市承載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園博園建設,混合變電站、中水處理廠、河道橋樑及水、電、氣、熱、通訊等一大批市政基礎設施建成完工,比原計劃提前了5至10年,帶動地區發展跨越了至少10年的歷程。 園博會的舉辦還加快了這一地區的發展和產業升級。它促進了長辛店生態城、豐台科技園西區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落地,形成高端裝備製造、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及旅遊會展業發展,構建「高端、綠色、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隨�長辛店生態城獲評國家級生態城,園博園對豐台區投資發展環境的改善作用日益凸顯,三年來全區共引進註冊資本金億元以上企業112家,高端要素正加快向豐台聚集。 改變了人居與人心 最為百姓欣喜的,其實是園博會對這一地區人居環境帶來的顯著變化。據統計,園博園周邊地區直接新增就業崗位近千個,園博園所在地長辛店鎮實現經濟總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分均比上年分別增長10%以上。此外,園博會還促進了旅遊、物流等產業的聚集、發展,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拓展了創業空間。 園博會不僅改變了人們外在的生活環境,也潛移默化地改變的人們的內在。園博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和新時代愚公移山的壯舉有效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廣大市民創造、展示、熱愛、弘揚美的環境和美的精神。 通過北京園博會組織開展的「綠色園博進萬家」、「我與園博同行、傳遞綠色能量」等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了「風景中的生活」理念,深入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意義,激發了市民發現美景、創造美景、熱愛美景的意識和助推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熱情。 回味園博「最」美時刻 垃圾場上崛起國內最大下沉式花園 生態修復首開先河,化腐朽為神奇。首次在城市建築垃圾填埋場上建設園博園,將30米深大沙坑建設成為了國內最大下沉式花園─錦繡谷,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在園區景觀、建築和市政設施建設中,廣泛應用了新材料、新科技創新節能成果,高承載植草地坪、木塑平台、雨水花園、節水澆灌技術、垂直綠化、園區雨洪利用系統等,突出展示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綠色循環、永續利用的園林建設理念。 園林博物館填補中國園林史空白 建設有國內第一座園林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填補中國園林史空白。館藏融「園林植物、園林置石、園林奇珍」於一體,其中「前程似錦」植物生態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應用展示作品,《全景式巨型立雕圓明園》氣勢磅�、舉世無雙,38米長巨型硅化木是當今罕見的木石奇觀。園博館以其獨有的內涵和神韻被世界園林組織讚嘆為「東方園林的代表」。 中外經典園林流派首次齊亮相 展園建設水平國際一流,首次完整展示了經典園林流派。北京園博會共建有128個展園,數量居歷屆園博之首,且展園建設工藝精湛,水平高超。園內建有代表當代園林設計最高水平的3個大師展園,體現了展園水平之上乘。並首次實現以省建園,北京園是清代以來唯一一個按照中國古典皇家園林模式和元素建造的仿皇家園林;江蘇園薈萃江南名園經典景觀和造園技法,是迄今為止我國北方最大的江南園林;嶺南園林、閩南園林、巴渝園林重慶園等各盡其妙,各領風騷。 人文活動閃耀自然之林 文化活動彰顯品牌特色,園林文化與多元文化相得益彰。北京園博會以生態、節儉、新穎為特色,共舉辦5大類21項文化活動,累計演出1200餘場次,28個國家、48個城市派出演出團隊參加活動,直接參與表演人員4.5萬人次,演出文藝節目7400個。文化活動呈現天天有演出,周周有特色,月月有亮點,深受遊客歡迎。花車巡遊、區縣文化日、城市周等常規活動貫穿園博會始終,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慶活動各具特色,全國科普日、北京國際旅遊節等大型主題活動亮點紛呈。特別是成功舉辦亞洲首次「彩色跑」活動,大黃鴨首秀北京落戶園博園,首次開設園博會夜場等,使園博園成為遊客體驗園林文化與多元文化魅力的場所。 遊客總數創歷屆園博之最 遊客量創歷屆園博會新高,極大提升園博會影響力。自開幕以來,北京園博會共接待遊客610萬餘人次,日均接待3.3萬餘人次,單日最高遊客接待量10.6萬人次,均創歷屆園博會之首,極大提升了園博會的品牌影響力,成為繼北京奧運會後,成為舉辦的又一屆國家級、國際性的園林盛會。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