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城鎮化發展應堅守 “文化傳承”的要義

金磊2013年12月12日—13日,mini storage中央城鎮化會議召開。會議認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沒有先例。因此,要目標明確,方向對頭,特別要汲取國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創造城鎮化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態勢。筆者理解,核心是注重提升城鎮化建設的質量,避免城鎮化帶來的 "後遺症"。城鎮建設與傳統建築保護如何克服"千城一面,萬屋一貌"的現象,如何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風格發揚光大,必須作深"文化城鎮化"發展的大文章,尤其要識透當前城鎮化發展中的問題。中國建築遺產保護該樹立批評觀用批評之思做些審視並梳理,倡導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的擔當意識、憂患意識和戒懼之心。文化創意可提升古鎮品質,增強古鎮活力,而絕非"圈地"收費和過度商業化。用批評之思做些審視並梳理,倡導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的擔當意識、憂患意識和戒懼之心,如通過城建與文保的"兩難"抉擇所凸顯的真問題,暢言反思的研究視角,不僅在於提升建築遺產保護各方的意識與觀念,更在於開始為建築遺產保護界引入學術批評的新風氣。對建築遺產保護而言,批評是一種責任、批評是一種發現、批評是一種管理方式、批評更是一個提升素養的過程。對此,工程院院士程泰寧說:"飛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複雜多變的文化背景等,構成了研究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發展戰略所必須面對的現實語境。理想與困惑並存、挑戰與希望同在,明確的目標與嚴重滯後的理論和制度建設使我們得出結論: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體制和制度建設失範,已成為制約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要承認迄今不少建築師、規劃師及文保專家迴避談理論,以發達國家規劃設計的歷程看,如果說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重視自己理論體系的建構,中國建築設計與傳統建築遺產保護工程很難擺脫當前的"亂象",要走出文化"失語"態,找回自己並闖出新路將極其困難。近幾十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無異于一輪又一輪大拆大建,如不把握住 "文化城鎮化"的建設方向及原則,城市中的"毀城"文化悲劇會向農村轉移。普查表明,中國改革開放35年以建設的名義對舊城的破壞,超過以往100年。2009年末我國尚有230萬個村莊,但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僅存 3000個,只占0.13%,如今古村落還在遭受破壞,意味著農耕文化已殘缺不全了。城鎮化絕不能消滅美麗鄉村,更不要消滅美麗自然生態,而應因境而成,城鎮化建設必然于當地文化相協調,使當地歷史、人文、宗教、民俗等體現在建築風格上,這才是以人為本城鎮化的本質。文化創意可提升古鎮品質,增強古鎮活力,而絕非"圈地"收費和過度商業化。在國外古鎮不僅是一個文化旅遊區,更是吸引古鎮旅遊元氣的聚集地。譬如貝弗龍是一個坐落在法國北部下諾曼底地區的古鎮,1972年鎮政府�動了拯救和修復古鎮計劃,在完整保存村落原貌及生活特徵的基礎上營造出符合休閒與生態要求的旅遊環境,1981年它成為法國"最美鄉村"品牌;莎翁故鄉英格蘭斯特拉特福德鎮的核心載體是劇場,而"莎士比亞研究中心"、"莎士比亞遺產監管會"、"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羅密歐與朱麗葉咖啡屋"、"哈姆雷特旅館"等,都構成古鎮文化旅遊體驗的道具,讓人仍然感到莎士比亞仿儲存還活著,鎮上的本森斯餐廳被評為"英國50個喝下午茶最佳地點"之一。中國建築遺產保護策略與路徑四點倡言新型城鎮化之路必須以文化自覺為思想導向,在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挖掘先進文化基因,傳承文化傳統,在城市新建設與既有建築保護中延續城市文脈,是綿延城市,創新城鎮化結構的需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倡言轉型與創新,它�示建築與文保界要強化改革建設之思,真正在行業內外,來一場交叉的跨界思辨。新型城鎮化之路必須以文化自覺為思想導向,在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挖掘先進文化基因,傳承文化傳統,在城市新建設與既有建築保護中延續城市文脈,是綿延城市,創新城鎮化結構的需要。一旦城鎮化的"文化"核心被消解,民族就將失去共同的價值信仰,所以城鎮化建設絕不可泯滅文化特色,絕不能淡化文化傳統,更不可消解文化基因。用文化帶動城鎮化發展與復興,任務十分艱巨。筆者建議如下:其一,中國新型城鎮化要堅持走"文化城鎮化"之路。據新近發佈的中國城鎮化調查顯示,全國約有16%的家庭是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中遭遇徵地和拆遷的,這種"大拆大建"無論怎樣解釋都是對城鄉歷史文脈的破壞。從防止城鎮化建設再出現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斷裂"局面入手,要引入"文化城市"、"文化城鎮"等理念,特別要為城鎮建設的"文化"保護與發展預留充足空間。其二,國家《文物保護法》的修訂要肩負"搶救式"保護之責。面對正開展的《文物保護法》已公佈的漫長修訂計劃,倍感在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上呼喚"法治中國"的迫切性,面對從城市到城鎮一浪高過一浪的"掠奪式"大拆大建;面對以"搬遷新居"為名的建築遺產項目公開 "造假"一個個案例;面對城市管理者和既得利益者"權比法大"的不正當行為,不僅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時有被毀事件發生,更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存實亡"的慘劇上演,所以必須加快《文物保護法》的修訂速度,這將是一種搶救式的需求。其三,城鎮化建設呼喚"天人合一"生態文化觀。中華民族的文化信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可眼下,中國要發展,思考全球化很重要,但回歸祖先的人與地球的"天人合一"觀更為重要。實踐證明,任何生態危機的本質,一定是文化的危機。任何"生態鎮"的生態退化,都是文化退化的表現;"生態鎮"的文化退化,根源還在GDP這根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力上。從文化城鎮化上看,只顧一時,不及長遠的發展走不遠,不僅是有害的發展,更是難以修復的發展。為此,要有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如城鎮每年一度的植樹造林活動的組織、公民綠化的新形式、綠化費用籌集的方式等,都有很大的重新設計空間。其四,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要普惠社會公�。只有當建築遺產受到公�普遍認知、理解、推崇乃至讚美時,它的存在和被自覺保護才體現出更加全面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因此,建議國家及地方法規及條例,要站在國家文化建設及文化安全的視角,提升並確立它在全民中普及建築遺產文化教育的地位,通過社區與城鄉在公�心中紮根,真正克服以往保護思想傳播"雷聲大雨點小"的形式主義的做法。為此呼籲國家要編研並發佈 《國民文化遺產保護教育規劃》,最大限度地提升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作者系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副會長)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