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圖文:激濁揚清 江河治汙修復生命家園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瑞士巴塞爾市民在萊茵河畔看書休憩 記者黃宏攝圖為:萊茵河畔,自存倉德國美因茨居民在悠閑地享受陽光沙灘 記者董鳳龍攝圖為:本報記者專訪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秘書長本·範德韋特靈(右一)圖為:武漢市環衛工人在長江上打撈垃圾 記者魏錸攝本報特派記者董鳳龍 黃宏 張穎 談海亮 徐劍橋 郭姍姍 陳珂 劉莉 賀俊 陳玉潔幾乎每個周末,德國人皮埃爾都會騎上自行車,到萊茵河岸邊遊玩。老家在德國東部城市的皮埃爾,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萊茵河畔的科布倫茨,"當我第一次看到萊茵河的時候,就被清澈的河水和美麗的風景吸引住,我知道,自己離不開這座城市了。"這就是靜靜流淌婉約柔美的萊茵河。蜿蜒1300多公里,流經西歐六國之後在荷蘭入海,河水依然清新如許。回首歐洲工業大發展時,蒸汽機的轟鳴聲中,萊茵河遭受嚴重汙染,告別了海涅筆下那"天色晚,空氣冷清,萊茵河靜靜流"的靜謐景色,被冠以"歐洲下水道"的惡名。經過近幾十年科學治汙,如今的萊茵河已經成為環保治理的典範。把視線拉開,幾乎同時代,北美密西西比河上的汽笛響起,芝加哥等城市的鋼鐵工業開足馬力,清澈的密西西比河,也染上了工業時代的顏色。伏爾加河兩岸,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原始的面貌發生改變,河水逐漸變色嗚咽。同樣,在轟轟烈烈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的萬里長江也不可避免地遭受過汙染。從萊茵河這面鏡子上,三條江河,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路。歷史之殤 四大江河均曾遭受汙染9月1日,瑞士巴塞爾。60多歲的蘇姍帶著兩個孫子在萊茵河岸邊遊玩。有市民在河中游泳,白天鵝不時圍到岸邊,蘇姍的兩個孫子高興地拿麵包喂起了天鵝。蘇姍從小在萊茵河畔長大,但她小的時候,卻沒有她的孫子們那樣幸運——她的祖母沒有帶她到河邊遊玩過。巴塞爾一直是化工城,蘇姍向記者回憶,她記事時,這裡的河水就很髒了,化工廠的汙水排到河里,河水發出很怪的味道,非常難聞。那時候,大家甚至都儘量躲著萊茵河走。19世紀,當詩人們在河畔行吟贊歎時,沿線各國政府卻開始在萊茵河畔進行工業開發。萊茵河告別了繁星、月光、浪漫這些美麗的詞匯,工廠、汙水、農藥、汙染這些字眼纏身。20世紀70年代中期,河水受到重金屬汙染,部分河段魚蝦絕跡。人們甚至警告:千萬不要吃活下來的魚蝦。當時,生物學家正式宣佈:萊茵河死亡了。在世界的另一頭,也有一條大河聽到了敲響的警鐘。蒼茫雄渾的密西西比河,馬克·吐溫曾為之寫下《密西西比河上的夏日日出》,發出由衷贊歎。工業時代,這條雄壯的大河也遭遇劫難。工業廢水直排入河,魚鳥不存,白雲和大地為之窒息。1971年11月9日,美國放射性廢水汙染密西西比河,5萬加侖反應堆廢水流入,更讓大河哭泣。伴隨著近現代工業的發展,汙染問題同樣波及遼闊的伏爾加河。工業排汙、城市排放物、農業廢水,在歷史上多次導致伏爾加河主要漁場的惡化。據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統計,20世紀70年代末,長江流域廢汙水排放量尚不足100億噸,而到2007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300億噸,相當于每年半條黃河水量的汙水排入長江。管理樣本 工廠汙染河水被罰破產從荷蘭人本·範德韋特靈先生的辦公室往外看,萊茵河的景色一覽無餘。作為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下稱ICPR)的秘書長,本·範德韋特靈先生的辦公室,就坐落在德國之角科布倫茨的萊茵河邊,離河約百米距離。9月3日上午,本報記者專訪本·範德韋特靈先生。在他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幾件富有中國元素的紀念品。他說,這兩年,不少中國的環保機構來參觀,他明顯感覺到中國對水環境治理的重視,對環保認識的提高。本·範德韋特靈先生談到了1986年的桑多茲事件。那一年,瑞士巴塞爾一家化工廠原料泄入萊茵河,汙染之嚴重幾乎無可挽回。各國民�和政府深感震驚。桑多茲事件後,ICPR成員國迅速召開了三次以上部長級會議,並于1987年制定了"萊茵河行動計劃",第一次明確提出"實現整個萊茵河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本·範德韋特靈介紹,萊茵河之所以成為世界環境保護典範,是因為沿線各國對水汙染治理都特別重視,制定有嚴格的法律,這是成功跨國治汙的前提。如德國現行的重要政策:一是水不經處理絕對不許向河里排放;二是不同的水要用不同的方式由不同的部門處理。有了這個前提,本身並無法律效力的ICPR一旦制定出萊茵河水環境解決方案,都會在沿線國家得到貫徹。ICPR的最高決策機構為各國部長參加的全體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決定重大問題,各國分工實施。"去年,荷蘭南部一座化工廠失火,救火的廢水直接流入萊茵迷你倉,造成重度汙染。政府要求其承擔所有汙染治理費用,並處以巨額罰款,後來,這家公司以破產告終。"荷蘭埃因霍溫的荷隆美公司環境專家莫恩斯·麥思科向記者介紹該案例。他表示,在荷蘭,政府對環境保護非常嚴格,汙染企業被罰破產的情況並不少見。莫恩斯·麥思科介紹,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殼牌石油公司從舊址搬走後,對原址的土壤進行了修復。因有的土壤汙染嚴重,難以在原址處理,就將土壤挖走,到專門工廠修復後,再運回原地。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一片公園。在流域各國的大力治理下,萊茵河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末告別"歐洲下水道"的惡名,河水重歸清澈,大馬哈魚重新返回萊茵河,生態恢複平衡,成為沿岸各國的飲用水水源地。"萊茵河的教訓很深刻,長江不能走萊茵河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同時,相關國家對萊茵河的治理措施和合作機制,對長江流域各省有著借鑒意義。"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說。轉變方式 老舊廠房變身休閒樂園魯道夫坐在一排長椅上,一抬頭,就看見高聳的煙囪,巨大的廠房。只是煙囪不再冒煙,廠房也不再轟鳴。這裡是魯道夫工作過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杜伊斯堡鋼鐵廠,如今,老舊的工廠已成休閒公園,滿眼蔥蘢。但在魯道夫年輕時,這裡卻濃煙蔽日,汙染嚴重。一部上世紀50年代的老紀錄片,真實反映了魯爾工業區當時的情形:巨大的煙囪深入雲霄,整個城市籠罩在霧霾中,出門就得戴口罩……萊茵河就穿過魯爾工業區,杜伊斯堡鋼鐵廠的大量汙水曾經直接排入萊茵河。上世紀80年代,魯爾工業區正式退出重工業舞台,開始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文化與旅遊產業已經取代傳統的鋼鐵、冶金行業,成為地區經濟新的發動機。9月6日,記者漫步在魯爾區街頭看到,有的工廠變成了攀岩場,一些老廠房成了絕妙的PARTY場所。魯爾工業區的改變,是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既提升了自身的發展潛力,又對環保做出了貢獻。密西西比河畔的芝加哥,是美國的老工業基地,它的轉型,同樣走過了魯爾區一樣的歷程。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芝加哥最終確定並執行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的發展目標。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經濟調整與轉型,傳統的鋼鐵業漸漸不再占主導地位。這些新的舉措使芝加哥的經濟迅速得以複蘇。目前,芝加哥已是美國的製造之都、經貿之都、會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而因沿線工業汙染減少,密西西比河水質也比以前大為改觀。居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經意間體現。家住巴塞爾的華裔市民林樹坤向記者介紹,在巴塞爾,家庭垃圾必須在家分類裝袋,每周一和周四早上,將垃圾袋放到指定的地方,等垃圾車來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環為目標的能源政策。為提高大�的環保意識,美國環境保護局與全國物資循環利用聯合會專門開設了網點,向國民宣傳有關再生物質的知識,成立"美國回收利用日"組織,將每年的11月15日定為"回收利用日"。武漢共識 統一規劃保護長江生態"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朝李之儀的這首詞傳唱千年。穿越中國11個省市的長江,在任何一個省市遭遇汙染,都可能讓下游的飲水成為問題。在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問題上,中國早已警醒。科學發展、低碳環保、循環經濟已是目前各省市發展的共識。2011年,環境保護部、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制定出台《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確定了十二五期間內,投資459.81億元來治理長江。今年2月,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長沙、武漢、南昌、合肥在武漢共同簽署《武漢共識》,湘鄂贛皖四省共同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機制,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保護標準、建立統一的廢棄物和汙水排放標準,聯合制定長江中游水環境保護規劃,把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ICPR秘書長本·範德韋特靈曾來中國的黃河考察過,對長江流域也有較深研究。他認為,長江治汙關鍵在於如何減少和杜絕跨地區的汙染排放。他向長江治汙支招:最重要的是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對沿線各企業汙水排放進行嚴格管控,流域各省市之間展開有效協調合作。"萊茵河的治理經過了幾十年,長江的治理也任重道遠,不應只著眼于恢複水質,而是恢複整個長江的生態系統。"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萊茵河之所以能華麗轉身,得益于共識帶來的協作機制。長江沿線也應打破行政壁壘,上下游各省市形成共識,其決策才能得到有效實施。比如針對排汙問題,四地可以共建排汙權交易系統,以調節各個區域不同的排放需求,讓長江中游流域排汙可控。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